养生 | 【雨之堂】疾风驱急雨,残暑扫除空

雨之堂日期: 2019-08-23点击量: 0

尘世未徂暑,山中今授衣。

露蝉声渐咽,秋日景初微。

——(宋)张嵲《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》节选

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

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,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,天气要渐渐凉快起来了。

处暑有三候,分别是:“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”也就是说,在处暑时节,老鹰开始大量捕食,为过冬储备能量;天地逐渐肃杀,农作物已经成熟。总之,是一派秋天的景象。

在处暑前后,一方面太阳的直射点开始南退,另一方面副热带高压也开始南退,同时来自蒙古高原的冷高压开始影响我国北方。所以在东汉的《四民月令》中,有“处暑中,向秋节,浣故制新”的说法,也即是说过了处暑就到了秋天了,需要准备换季的衣服了。

养生事宜:

01、户外运动

处暑之后,秋意渐浓,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。秋天,秋高气爽,适合户外运动。可根据个人的体质,做一些登山、慢跑、郊游等户外运动。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。因为秋天筋容易克本,而肝是主筋的。所以,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,做好准备活动,避免伤筋。

02、疾病预防

处暑时节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,咽干唇焦的燥症。因而,衣服不要加的太多,忌捂,但也不能过凉。所以,此时节要注意防燥,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。

03、咽津养生

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,灵丹妙药虽好,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(唾液)有益于身心。因此,他一直主张咽津养生。他平时“叩齿鼓漱”,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,久而久之,有利于健康。李时珍也说过“唾精,乃人之精气所化”。他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指出,“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,则精气长留,眼明耳灵。”唐代名医孙思邈在《养生铭》中说“晨兴漱玉津”可祛病益寿。经此养生,孙思邈活了100多岁。

明代养生专著《遵生八笺》记载有处暑七月中坐功:每日丑寅(1点到5点)时正坐,转头左右举引,就反两手捶背各五七度,叩齿,吐纳咽液。

04、注意护脐

处暑节气过后,天气渐凉,人们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。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,皮下没有脂肪组织,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,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,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。若防护不当,寒气直中肠胃,就会发生急性腹痛、腹泻、呕吐。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,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,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、前列腺增生、阳痿,女性的痛经、月经不调,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、不孕。

因此,除了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、晚上睡觉注意覆盖腹部外,还可以按摩肚脐,方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,然后上下重叠放在肚脐上,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100次。

如果寒气积聚日久,病症顽固,还可以取粗盐(腌咸菜用的)0.5~1公斤,将盐炒热后装入毛巾缝制的口袋中,放在肚脐上热熨。

节气饮食:

银耳

可以润肺止咳、生津养阴,还具有消除肌肉疲劳、健脑防衰的作用。

石榴

石榴性味温甘酸涩,有生津止渴、杀虫止痢的作用。石榴可直接食用,也可榨汁饮用。酸石榴对防治腹泻很有效,甜石榴可防治咽燥口渴。

玉米

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,是稻米、小麦的5-10倍,在所有主食中,玉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。玉米中含有的核黄素等高营养物质,对人体是十分有益的。

西洋参

可抗疲劳、抗缺氧,处暑人们会出现阴虚少气、口干口渴、萎靡乏力的情况,在煮粥或炖肉时放入一些西洋参,不仅能镇静防秋燥,还能温和滋补。

莲子

莲子本身偏酸,是温性的,有收涩作用。莲子能治疗人的长期腹泻、漏气、漏精、漏血,还能帮助人收摄魂魄,有助于安眠,睡个好觉。

▲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

千里寻健康,还选雨之堂

雨之堂中医门诊部将竭诚为您服务